立春刚过,天气变暖,但气温变化无常老话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捂春晾秋、老到没病”。年轻人常常认为春天来了,可以穿的单薄一些,其实不然,让我们听一听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吴敬湘对“春捂”益处的讲解。
春季阳气初生,冰河解冻,万物复苏,初生之阳如刚萌芽之幼苗,难以抵御早春的严寒。对应养生的要求就是要“春捂”,阳气不断生发,与自然界上升之阳气相合,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繁茂景象。所以,“春捂”是不要的。
“捂”多久?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5天左右。否则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部位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何时“捂”?
一般而言,气温15℃是一个临界温度,当气温低于15℃时要继续“捂”,当气温高于15℃时,则可以考虑减一点衣服。
从自我感觉方面来说,如果“捂”着的时候不出现口干咽燥、冒汗等,即便气温达到或高于15℃,亦不必急于减衣物。如果感觉“捂”出了汗,即便气温未达到15℃,亦应考虑减衣物。
怎么“捂”?
春季穿着应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俗话说啊“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
“捂”对年龄
老人们都讲究春捂,但春捂要适度。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注意的是,冷空气过去后,气温逐渐回升,也别急着减衣,至少再捂7天,体质虚弱或高龄老人则应捂14天再减衣。老话说,“要想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这便是度。如果孩子整天处于衣被过厚、保暖过度的情况下,会影响身体耐受力导致抗寒能力下降,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保暖来保护阳气之外,应注意少吃辛辣、油炸食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
吴敬湘,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神经内科主要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如脑梗死、头晕、头痛、癫痫、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颅内感染性疾病、睡眠障碍及自身免疫性脑炎等。科室对大面积脑梗死、急性上升性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及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同时,积极开展脑梗死静脉溶栓术,使时间窗内的脑梗死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得到了患者及家属充分信任和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