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针治疗在临床应用比较常见,是将皮内针粘贴于腧穴,延长针刺效应,加强针刺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其中揿针是皮内针的一种,是临床埋针治疗的常见类型,将特定针具刺入表皮较浅部位的一类针法,为传统皮内针治疗的发展和创新。
形似揿钉(即图钉),针柄扁平,针身极短,长度从0.3—2.0毫米不等;针尾呈环形,垂直于针身,尾端附有胶带以便黏附于体表防止脱落,固定于腧穴部位对应的皮内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治疗方法。

应用揿针埋针治疗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其止痛作用不仅基于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也与现代医学的神经生理学原理相契合。
在中医理论中,疼痛多因气血不和、经络阻滞等导致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埋针刺激穴位,通过皮部-络脉-卫气-经筋四部分,调畅气血、疏通经络、濡养筋脉,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现代医学机制主要包括针刺对神经-内分泌传导通路、细胞因子、局部结缔组织的影响,产生镇痛、抗炎、舒缓的作用。

典型病例
李女士,50岁,颈项不适20余天,牵扯后头部麻胀感,伴左肩臂痛,双手麻木,夜不能寐,食少,头昏。于外院住院治疗不见好转,到我院康复医学科就诊。通过查体发现患者颈部板硬,触及局部条索。颈部MR示颈3/4间盘突出,颈4/5/6间盘膨出,颈椎退行性变,初步诊断混合型颈椎病。

中医辨证
劳伤气血,筋脉失养,血行不畅。治当益气养血,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予以电针治疗,选穴:右侧后溪、腕骨,双侧风池、天柱、颈夹脊穴、大杼、风门、肺腧。
取风池、天柱、颈夹脊穴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治疗20分钟。拔针后患者觉颈部放松些,再予以埋针治疗,选取双侧大杼穴粘贴揿针,中指叩击50-60次/分,粘贴时间2-3天,每天叩击4次每次3-5分钟。
一次治疗顿觉减轻。连续治疗7天,诸症消除。
病例分析
本案例是运用电针与埋针联合治疗得到效果显著,发挥了电针急则治标的同时配合埋针久留,延长治疗时间,增强治疗效果,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中医认为,《灵枢·卫气失常》曰:“血气之输,输于诸络”。络脉不仅能够护卫机体、防御外邪, 还具有贯通营卫、运气行血、渗灌津液、濡养脏腑的功能。
络脉的基本病理有“初病在气, 虚实并见”、“血伤入络,络脉痹阻”,埋针治疗通过刺激皮下络脉,调理络脉气机的迟滞与紊乱,恢复与络脉相连经脉、脏腑间的气血输注,交通内外,平衡阴阳,使荣卫舒畅,经络通畅而止痛。
揿针治疗的优势
1.操作简便,节省时间揿针疗法取穴简单,阿是穴针刺即可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对疼痛性疾患可以达到针到痛减之效。如软组织损伤、劳损等。
2.刺法安全,易于接受皮内针直达皮下不达深层,针体极细且短,不会直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觉,更不会伤及脏腑及大血管,患者接受度高。
3.动态留针,效应累积传统针灸针留置时间为30分钟左右,对体位有要求。而皮内针可固定腧穴1-3天,期间不受运动影响,患者可随意活动。患者甚至可以适当运动按揉病痛之处,以加强疏通之力,提高疗效。这种较长时间的刺激作用,使得效应得到累积,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4.适应面广,疗效显著揿针疗法针刺后能快速活血、消肿、解痉,特别是对各类疼痛、痉挛及化疗后恶心呕吐,大多数均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研究表明
揿针对皮下结缔组织发挥作用的机理主要是产生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一种动态液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当按压留针部位时,改变了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产生压电效应,释放生物电信号,当其传导至病变部位时又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该处组织细胞的离子通道,使僵硬的肌肉得到放松,起到缓解疼痛痉挛的效果,持久留针又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此种止痛作用。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埋针治疗作为辅助方法应用于诸多疾病治疗疗效显著,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评价。
康复医学科简介
康复医学科,采用国际先进的康复医学理论及综合治疗模式,应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吞咽疗法及传统医学治疗手段,对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疼痛疾病、心肺系统疾病、妇儿五官科疾病等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康复治疗服务。
诊疗项目
1.康复评定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言语与吞咽功能评定、心理与认知功能评定等。
2.物理治疗
(1)运动疗法:有氧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易化训练、移乘训练及医疗体操等。
(2)物理因子治疗:应用直流电,感应电,低、中、高频电,微波,TDP,气压波等,使病灶内毛细血管扩张,纠正组织缺血缺氧,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治疗区血药浓度分布,起到消炎、消肿、镇痛的作用,促进神经、组织、细胞功能的恢复,配合临床用药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3)使用神经阻滞、局部注射、关节腔注射、针刀松解、颈腰牵引、手法松解矫正等综合治疗,使疼痛相关疾病缓解迅速,立竿见影。
(4)传统康复治疗:关节松动治疗、传统手法治疗、电针灸治疗、特种针法、火罐、推拿等。
3.作业疗法
手功能训练、上肢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心理及认知功能训练、休闲文娱训练、职业性活动训练、辅助器矫形器应用等,最大限度恢复患者功能,减少残疾。病人生命指标稳定后越早康复效果越好,最佳黄金康复时间是发病6个月以内。
4. 言语吞咽治疗(ST)
失语症、构音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面神经麻痹等评估及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或代偿其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