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近日,建平县医院特需病区医疗团队凭借深厚的临床积累、专业的医学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为一名饱受多年病痛折磨的患者明确诊断神经系统罕见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Steele Richardson Olszewski Sydrom,简称PSP),解开了困扰患者多年的疾病谜团。

60岁的周先生,四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肢体无力、行动迟缓等症状,在家人陪同下奔波于外地多家三甲医院就诊,由于患者既往有16年严重酗酒史,多家医院均倾向于“酒精中毒”的诊断,给予相应治疗后却无明显好转。做了无数检查、试了多种方案,周先生苦苦寻觅着疾病的真相,却一次又一次失望而归。
病情在时光流逝中悄然加重。一个月前,周先生的症状愈发严重,行走费力、极易摔跤、言语含糊、智能下降,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一家人心急如焚,几乎陷入了绝望的深渊。“那段时间,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看着父亲一天天消瘦,却找不到病因,这种无力感太窒息了……”周先生的子女回忆道。家属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慕名带着周先生入住我院特需病区寻求进一步诊治。

我院技术委员会主任、特需病区主任范向阳接诊后,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系统梳理着患者长达四年的就诊资料。他仔细查阅每一项检查报告,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并耐心倾听患者的日常情况和病情变化。令人困惑的是,常规检查结果的确没有明显异常,诊断再次陷入了僵局。
面对这十分棘手的疾病,我院技术委员会主任、特需病区主任范向阳,副院长苏香丽高度重视,组织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吴彤、重症医学科主任刘英杰、老年医学科主任陈思、急诊科主任刘广金等科室开展联合查房,进行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在两位专家的带领下,治疗团队没有拘泥于常规诊断思维,而是重新对病史细节进行推敲,结合最新文献,逐步聚焦于“眼球垂直运动障碍”这一关键特征,并根据患者出现的步态不稳、早期跌倒、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初步诊断患者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随后,团队迅速安排头颅核磁等针对性检查,在检查结果中抽丝剥茧,最终确认了最初的诊断。
尽管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属罕见疾病,且迄今无法根治,但特需病区医疗团队依旧确立了清晰的治疗目标:缓解核心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预防并发症。同时,范向阳主任及特需病区副主任王铭为周先生制定了一套多维度、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决定为其先使用B族维生素、小剂量的多巴脱羧酶抑制剂,观察对药物的反应,并结合患者存在的肌张力障碍、平衡障碍等问题,辅以肌肉松弛剂和其他对症药物来缓解肌肉僵硬、减少不适。治疗过程中,医护密切配合,实时评估病情变化,同步开展康复指导及营养支持,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年谜团,一朝得解。经过系统治疗及精心护理,周先生的治疗已经有了初步好转。这些点滴的恢复,对于被疾病折磨多年的患者及家属而言,无疑是黑暗中最温暖的光芒。特需病区医护团队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再次印证,再复杂的医学难题,也抵不过医者的执着与仁心,这不仅是一场医学技术的胜利,更是一曲生命的礼赞。